【索引新聞 王志強】台灣政府近期積極討論設立主權基金,以強化國家資產管理與國際競爭力。針對主權基金的財源籌措,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於5月22日表示,行政院將討論三大主要選項:一是有償運用外匯存底,二是動用歲計賸餘,三是發行公債。這一決策不僅牽動台灣資金調度,也引發中央銀行、立法院乃至產業界的高度關注。外界關心,外匯存底若成為主權基金財源,將對台灣金融穩定與國際聲譽帶來何種影響。
主權基金財源三大選項解析
主權基金設立過程中,財源籌措成為最關鍵議題之一。國發會指出,外匯存底有償調度、歲計賸餘及發債是三個主要路徑。外匯存底有償使用意味著央行將部分外匯資產轉換為主權基金資本,並由主權基金支付利息或報酬,這種模式在新加坡、挪威等國家已有先例。歲計賸餘則指政府每年預算結餘資金,用於長期投資;發債則是政府發行專用債券,募集資金投入主權基金。三者各有利弊,涉及國家財政紀律、資金成本與風險管理。

外匯存底有償運用爭議與國際經驗
外匯存底有償運用是目前最受矚目的方案。中央銀行強調,外匯存底屬於國家對外支付能力的保障,無償撥用恐影響國際信譽與金融穩定。國發會則主張「有償調度」可兼顧資產效益與安全性。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挪威政府養老基金為例,均採用央行外匯存底有償劃撥主權基金的模式,由主權基金支付市場利率,確保央行資產不受損失。台灣若採用此模式,需建立嚴謹的監管與資訊揭露機制。
立法院與金融界反應
立法院多位立委對外匯存底作為主權基金財源持審慎態度,強調必須有明確的監管規範與風險控管。部分在野黨立委擔憂,若調度10%外匯存底,金額高達新台幣1.7兆元,資金運用透明度與操盤責任必須明確。金融業界則普遍認為,主權基金有助提升台灣國際資產配置與長期回報,但強調需避免短期操作與政治干預。
主權基金設立進入關鍵階段,行政院預計近期召開專案會議,決定財源籌措模式。外匯存底有償運用如能落實國際標準,有望兼顧國家資產安全與長期投資效益。然而,操作細節、法規配套與資訊透明度,將是未來政策落地的關鍵。台灣能否藉此提升國家財富管理能力,仍有待多方協商與社會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