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文傑 台北報導)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科技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作為台灣電信產業的領航者,中華電信深刻體認到AI對未來產業及社會變革的巨大潛力,於近期正式宣布啟動「AI 2.0」策略佈局。此一宏大計畫的核心目標,是透過系統性地建構從海底光纜、地面行動網路,到低軌衛星通訊的「海、地、星空」立體化通訊網路,確保台灣在數位時代的通訊韌性。與此同時,中華電信亦將投入巨資興建現代化的AI資料中心(AI-DC),大幅擴充國內算力資源,為 burgeoning 的AI應用與研發提供強勁動力。此舉不僅是中華電信自身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更是攸關台灣能否在未來AI競賽中搶占有利位置的重大基礎建設工程。
通訊韌性優先:打造「海地星空」全覆蓋網路
在AI時代,穩定、高速、安全的通訊網路是所有應用的基石。中華電信AI 2.0策略的首要之務,便是全面強化台灣的通訊基礎設施韌性。具體而言,此計畫涵蓋了「海、地、星空」三個層面。在「海」的方面,持續投資建設國際海底光纜,確保台灣與全球數據的暢通連接;在「地」的方面,加速5G網路的深度與廣度覆蓋,提升行動通訊的頻寬與低延遲特性,並積極佈局6G等下一代通訊技術;而在「星空」方面,則著眼於新興的低軌衛星通訊技術,期望透過與國際衛星服務商的合作或自主發展,建立不受地面設施限制的備援通訊管道。這一立體化的通訊網路佈局,旨在為台灣打造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確保資訊暢通的「數位神盾」,為AI的廣泛應用提供無虞的網路環境。
算力即國力:AI資料中心建設刻不容緩
AI的發展,特別是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與推理,對算力有著極高的需求。然而,台灣本土的算力資源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AI產業的發展速度。洞察到此一瓶頸,中華電信將「建置AI-DC算力雲」列為AI 2.0策略的第二大重點。這包括了興建符合國際高規格標準的AI專用資料中心,引進先進的GPU(圖形處理器)等AI運算晶片,並建構高效能的AI運算平台。目標是大幅提升本土的AI算力供給,降低企業與學術機構進行AI研發的門檻,使台灣的AI創新不再受限於算力不足的窘境。此舉不僅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AI運算需求,更有望吸引國際AI企業來台利用其算力資源,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延伸閱讀:強化護國群山戰略縱深 國發會引路國際活水助台灣科技登峰
軟硬兼施:發展行業別AI應用與自主技術
除了在硬體基礎設施上的大力投入,中華電信AI 2.0策略也高度重視「軟實力」的培養。策略的第三個核心是「以AI軟實力,發展行業別AI應用」。這意味著中華電信將不僅僅是算力與網路的提供者,更將積極投入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針對不同行業的特定需求,開發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例如,在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領域,中華電信將利用其數據優勢與技術積累,開發具體的AI應用服務,協助各行各業實現數位化轉型與效率提升。同時,中華電信也強調自主技術的研發,期望在關鍵AI演算法、平台軟體等方面掌握核心技術,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提升自身的技術主導權。
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雙軌並進厚植AI根基
要實現AI 2.0的宏大目標,技術研發能力與專業人才隊伍是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中華電信深知此點,因此在推動策略的同時,也將加大在AI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這可能包括成立專門的AI實驗室、與學術機構進行產學合作、以及參與國際性的AI研究計畫等。在人才培育方面,中華電信將透過內部培訓、外部引進、以及與大專院校合作等方式,積極培養具備AI專業技能的人才,涵蓋從數據科學家、AI工程師到AI應用專家的各個層面。唯有建立起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與充足的人才儲備,才能確保AI 2.0策略的永續推動,並真正將台灣打造成為AI技術的創新高地。
賦能百工百業:AI基礎設施的溢出效應
中華電信投入巨資建設AI基礎設施,其效益將遠超企業自身。一個強大、開放的AI算力平台與高速穩定的通訊網路,將對台灣整體產業的AI化轉型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中小企業將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取AI運算資源,加速其產品與服務的智能化;學術研究機構能有更充裕的算力進行前瞻性的AI探索;而新創企業也能在更完善的基礎環境中孵化創新的AI應用。這種普惠式的賦能,將全面提升台灣各行各業的競爭力,有助於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AI產業生態,為台灣經濟的下一波成長注入關鍵動能。
中華電信的AI 2.0策略佈局,展現了其作為台灣電信業龍頭企業的遠見與擔當。從「海地星空」的通訊韌性建構,到AI資料中心的算力擴充,再到AI軟實力的自主研發與行業應用,這一系列舉措環環相扣,旨在為台灣打造一個世界級的AI發展環境。雖然過程中必然面臨技術、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戰,但其戰略方向的正確性與前瞻性毋庸置疑。隨著AI 2.0藍圖的逐步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電信不僅將成功引領自身的轉型,更將為台灣在全球AI版圖中爭取到更核心、更具影響力的戰略地位,讓「智慧島」的願景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