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 吳思妤
Meta的第三方中文事實查核機制若真的因壓力而走向瓦解或效能大減,其後果恐將極為嚴重。這不僅意味著社交平台上假訊息(Disinformation)的氾濫將更加失控,更可能為有組織的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大開方便之門,對中文社群尤其是台灣、香港等地緣政治前線的資訊環境(Information environment)造成難以估量的衝擊。面對此潛在危機,我們不禁要問:除了依賴科技巨頭的平台責任(Platform responsibility),社會還能做些什麼?提升全民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否是更根本的出路?
真空地帶? 假訊息恐將「暢行無阻」
事實查核機制的核心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假訊息的傳播速度和範圍,並為用戶提供警示。一旦這道防線變得薄弱,那些未經核實的謠言、陰謀論、惡意內容就如同脫韁野馬,更容易在中文社群中病毒式擴散。從公共衛生危機(如疫情謠言)到金融詐騙,從社會撕裂到政治動盪,其潛在危害覆蓋各個層面,嚴重侵蝕社會信任和公共討論的基礎。
🔗 高雄電壓驟降震撼產業!楠梓、高雄科技園區39家廠商生產一度停擺 供電穩定性警鐘再響
認知作戰溫床:台灣、香港等地緣政治前線告急
對於長期處於信息戰前沿的台灣和香港而言,Meta平台是境外勢力(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發動認知作戰的重要場域。這些作戰行動常利用精心設計的假訊息,試圖影響公眾輿論、干預選舉結果、打擊政府威信、製造社會對立、甚至塑造有利於自身的兩岸或區域論述。若Meta的中文事實查核能力下降,無疑將為這些旨在顛覆和滲透的認知作戰提供更肥沃的土壤,使得台灣等民主社會的防禦更加困難。
不只是Meta的責任:平台治理的困境與反思
將防堵假訊息的重擔完全壓在Meta及其查核夥伴身上,或許並不公平也難以持續。第三方事實查核本身存在侷限性,如覆蓋範圍有限、查核速度滯後、難以應對模棱兩可或觀點性的內容等。這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討論:科技平台應承擔多大的內容治理平台責任?除了事後查核,是否應在演算法設計、內容推薦機制、廣告透明度等方面做出更積極的改變,從源頭上減少有害信息的傳播誘因?
多元防禦體系:從事實查核到媒體素養
面對日益複雜的資訊環境,建立多元化的防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需要持續支持和完善獨立、專業的事實查核工作,探索更有效的查核模式與技術應用。另一方面,更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提升公民的媒體素養。透過教育體系、社區推廣、媒體合作等多種渠道,培養公眾批判性思考、信息來源查證、識別偏見與操縱的能力,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息洪流中更聰明的「守門人」。
未來的戰場:AI、法規與跨界合作
展望未來,對抗假訊息和認知作戰的戰場將更加複雜。人工智能(AI)既可能被用於製造更逼真的深度偽造(Deepfake)信息,也可能被用於大規模自動化檢測和標記可疑內容。政府在制定相關法規時,需在打擊虛假信息與保障言論自由之間謹慎平衡。更重要的是,鑑於假訊息的跨國界、跨平台特性,加強學術界、產業界、公民社會以及各國政府之間的情報共享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才能有效維護一個相對健康的全球資訊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