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當全球企業積極推進永續專案、規劃減碳策略時,有一群臺美青年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投入 ESG 行動。他們不只關注環境,更將「未來職涯」與「氣候治理」緊緊相扣。今年,Youth Network NGO 再度獲邀代表台灣,遠赴巴西貝倫參與第二十屆聯合國全球青年氣候峰會(COY20),與來自 150 個國家的青年領袖共同研擬 COP30 的《全球青年氣候行動建議》。而支撐這股能量的核心力量,來自台灣測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AC)十多年深耕的 ESG 青年人才培育系統。
PAC 以生涯發展專業為底,將聯合國平台視為青年能力驗證的國際賽場,打造一條從校園探索、在地氣候行動、跨國志工,一路走向全球談判現場的完整人才路徑。透過 PAC 設計的能力地圖與永續職能認證,每一段青年國際參與的歷程都能量化,並直接對應企業 ESG 報告中的治理與社會影響力指標。PAC 執行長廖郁菁指出:「全球永續競爭已從『排碳力』走向『人才力』。企業若缺乏能推動治理與跨國永續協作的內部人才,再充足的環境投資也難以轉化為可見績效。PAC 希望讓青年帶著真正被企業與國際採信的 ESG 職能走向舞台,使永續投資成為企業治理升級的關鍵引擎。」
國際永續標準亦快速認可這套來自台灣的解方。本屆 COY20 再度邀請 PAC 擔任官方「知識夥伴」(Knowledge Partner),PAC Solution 同時被 UNFCCC 青年選區 YOUNGO 納入國際合作架構。未來,企業可將與 PAC 合作所產生的影響成果,依循 GRI、IFRS S1、IFRS S2 指標進行揭露,使青年行動成為年報中 S(社會)與 G(治理)的正式證據鏈,並提升永續報告審查中的信賴度與策略指標強度。這代表台灣所開發的青年人才培育系統,已在全球永續治理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次代表團由 Youth Network NGO 會長黃雋翔與教育顧問長廖郁雯博士率領四位臺美青年前往。他們在會上提出永續科技(AI×Climate)與弱勢社群環境正義的研究觀點,並舉辦「Youth Voices for Climate Action」工作坊,吸引多國青年及教育組織參與。此外,團隊也成功串聯巴西、烏茲別克、肯亞、羅馬尼亞、美國與日本等地 NGO,建立跨國青年氣候協作網絡,為企業未來供應鏈治理奠定重要的利害關係人連結基礎。而 PAC 帶去的台灣黑熊貼紙、蛇年燈籠等文化素材,也在會場掀起熱烈交流,成為青年在國際場域展現品牌溝通與文化外交能力的生動示例。
COY20 的台灣參與,再次驗證 PAC 的核心理念:ESG 不應停留在資料揭露或公益活動,而是一項由人才驅動的永續治理工程。面對供應鏈永續審查日益升級、企業人才斷層逐漸擴大,將青年從「外部倡議者」轉化為「內部永續關鍵人才」,已是企業永續競爭力的下一個決勝點。為協助企業掌握這場人才變革,PAC 正推動「華人生涯國際機構聯盟」,協助企業透過認證制度與能力評估,使永續行動轉化為可衡量、可落地、可持續擴張的治理成果。PAC 誠摯邀請企業攜手合作,讓永續不是成本,而是價值;不是口號,而是能力;不是義務,而是走向世界的門票。另外有關企業的合作洽詢,PAC 將依企業需求提供 ESG 指標揭露對照、策略佈局與認證導入規劃。
原始新聞來源 台灣青年走進聯合國!Youth Network NGO 再登 COY20 PAC 以「職涯為軸」打造可複製的 ESG 青年人才路徑 臺灣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