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

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

墨新聞|編輯中心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於11月7日宣布,將對國防採購與對外軍售體系進行重大改革,目的在於「加速武器生產」與「強化盟友防衛供應鏈」。在官方語言中,這項改革旨在應對「全球威脅日增」的局勢,但更深層的動機,或許反映出美國當前在內政壓力與國際權力競逐間的雙重焦慮。

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
美國國旗(照片來源:亞洲電視新聞)

內部困局:社會撕裂與政治不確定性

美國近年面臨的內部挑戰已不僅是經濟層面。從通膨陰影、債務危機,到社會分化與政治對立,種種結構性問題正逐步侵蝕這個超級強權的穩定基礎。

近期多地爆發的「NO KING」示威浪潮,被視為對政治集中化的不滿表現;而在地方選舉中,川普陣營候選人於紐約等主要城市接連失利,更凸顯美國政治版圖的撕裂。這些內部不確定性,使華府不得不透過對外戰略議題凝聚社會共識。

赫格塞斯的改革計畫,正是在這樣的國內政治氣氛下提出。加速軍售與生產,表面上是防務調整,實際上也有提振軍工產業、穩定內需與轉移輿論焦點的意涵。

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
示意圖(照片來源:亞洲電視新聞)

外部壓力:多線衝突下的戰略焦慮

從歐洲到中東,再到印太,美國所面對的國際挑戰,幾乎遍布全球。首先是俄烏戰爭。 這場持續近三年的衝突,仍是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角力。戰事久拖不決,讓西方國家軍火庫壓力驟增,也迫使美國思考如何透過制度性改革,維持軍備與供應鏈穩定。

其次是中東局勢。 以哈衝突雖時有停火,但根本的領土與安全問題並未解決。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緊張關係仍是潛在引爆點,一旦局勢失控,美國勢必面臨是否再次介入的戰略抉擇。

第三是南美與非洲的地緣經濟競爭。委內瑞拉與奈及利亞分別擁有全球重要的能源資源,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皆在當地布局。華府對這些地區的關注,除了政治考量外,也與其能源安全與全球市場穩定密切相關。

亞洲局勢:從稀土到台海,美中角力的新焦點

在亞洲,美中關係持續處於高張緊繃狀態。中國限制軍工稀土出口的政策,使全球供應鏈承受壓力,也使美國的科技與軍事產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華府強化與亞太盟友合作、推動軍售與聯合軍演,已成為維持地區均勢的重要手段。

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台海局勢則被視為檢驗中美戰略耐心的試金石。中國的軍事動態與美方的政治表態,彼此牽制、互為算計。儘管雙方尚無直接衝突,但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難以收拾的連鎖效應。

軍售改革的意涵:防務經濟的雙重賭注

赫格塞斯推動的軍售與採購改革,意在縮短流程、簡化審核,以提升「武器生產速度」與「對盟友交付效率」。然而,這不僅是防務策略的調整,也是一場「軍事經濟再分配」。

對內,美國希望藉由擴大軍工訂單刺激就業與產能;對外,則透過加快軍售穩固盟友依賴。換言之,這場改革既是國防體制的現代化,也是美國以軍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重塑行動。

超級強權的自我修復與戰略焦慮

美國此刻所展現的軍事行動與制度改革,並非單純的防禦性反應,而是一種戰略性自我修復。在全球多重危機交織下,華府既想維持領導地位,又須避免被內外矛盾拖垮。赫格塞斯的軍售改革,或許正是美國試圖在不確定時代中「自我加速」的象徵。

只是,當國際秩序的壓力越來越集中於軍備與對抗,美國能否真正以改革換得穩定,而非進一步推動世界走向對立,仍有待時間驗證。(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超級強權的戰略焦慮 美國以軍售重塑世界秩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