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奪晶創計畫AI算力標案 揭密一站式技術如何改寫伺服器產業版圖

華碩奪晶創計畫AI算力標案 揭密一站式技術如何改寫伺服器產業版圖

華碩(2357)於5月初正式宣布取得國科會「晶創計畫」AI算力標案,憑藉自主研發的伺服器機櫃與軟體管理整合方案,擊敗業界強敵。此案被視為台灣推動AI國家隊的重要里程碑,預期將帶動超過新台幣數十億元的產業投資,並加速台灣伺服器廠商在美國等海外市場的技術落地。


1. 技術整合優勢:從硬體到軟體的一條龍服務

華碩此次標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能同時提供伺服器硬體架構與AI管理軟體平台。據內部人士透露,華碩的解決方案可降低客戶20%以上的運維成本,並提升30%算力調度效率。此外,旗下子公司台智雲更負責算力代理業務,形成「建置+銷售」的完整生態鏈。

【相關新聞】OpenAI 營運模式再掀波瀾:傳與微軟密談重塑合作,未來 IPO 藍圖浮現


2. 政策紅利與產業競合

國科會晶創計畫旨在強化台灣AI基礎建設,華碩此次奪標反映政府對本土技術自主性的重視。然而,此舉亦加劇與緯穎、鴻海等競爭對手的技術競賽。業界分析,緯穎近期已加速導入液冷技術,並擴大與美系雲端巨頭的合作,試圖在能效領域扳回一城。


3. 供應鏈的全球化挑戰

儘管華碩在台站穩腳步,但台灣七大AI伺服器代工廠(含緯穎、和碩等)正面臨美國製造政策的壓力。據統計,若全數代工廠跟進在美設廠,總投資金額恐突破新台幣千億元。華碩雖未公開具體海外計畫,但其高層已透露將以「技術輸出」取代傳統代工模式,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業界預估,華碩此次標案將催化台灣伺服器產業的技術分水嶺,未來競爭焦點將從「硬體規格」轉向「軟硬整合能力」。國科會亦規劃於2026年前擴大AI算力基礎建設,屆時是否引發新一波標案爭奪戰,值得持續觀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