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拆彈更要強身!台灣「謀定而後動」策略,著眼台灣經濟長線供應鏈韌性

產業新聞|不只拆彈更要強身!台灣「謀定而後動」策略,著眼台灣經濟長線供應鏈韌性|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張志強

「謀定而後動」:超越危機處理的戰略耐心

面對美國川普關稅 (Trump Tariffs) 帶來的嚴峻挑戰,台灣府院高層與產業領袖經過密集磋商後,共同確立了「謀定而後動 (Plan Carefully, Act Later)」的核心應對策略。這句成語不僅代表了在短期內不隨外界起舞、避免倉促反應的戰術性冷靜,更深層的意涵是,台灣試圖將此次危機視為一次戰略機遇,利用這段「謀定」的時間,重新檢視並強化台灣經濟 (Taiwan Economy) 的長期競爭力與供應鏈韌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並加速必要的產業轉型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短期維穩:安心方案與談判籌碼

在「謀定」階段,穩定內部信心是首要之務。行政院提出的880億元「產業安心方案」即是短期維穩的重要工具,旨在為受衝擊的企業提供必要的喘息空間與支持。同時,政府將整合國安與行政團隊,收集更全面的資訊,評估關稅的實際影響範圍與程度,並盤點台灣可運用的談判籌碼。與會產業代表也認同,應利用這段時間與美方進行多管道溝通,但不急於攤牌,保留最大的迴旋空間,為台灣經濟 (Taiwan Economy) 爭取有利條件。


中期布局:加速產業轉型與市場分散

「後動」的策略則著眼於中長期。這次川普關稅 (Trump Tariffs) 的「無差別」特性,凸顯了過去以東南亞為主的「地域分散」策略的侷限性。未來,台灣產業勢必得加速產業轉型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朝向更高附加價值、更難以取代的產品與服務發展,例如深化半導體先進製程優勢、發展智慧製造、綠色能源技術等,以降低關稅對成本競爭力的衝擊。同時,「市場分散」將是更重要的課題,除了持續深化與美、日、歐等成熟市場的連結外,更需積極開拓東協、印度、中東、中南美等新興市場,建立更多元的貿易夥伴關係,強化供應鏈韌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長線目標:打造強韌台灣經濟體質

更長遠來看,「謀定而後動 (Plan Carefully, Act Later)」的策略,最終目標是提升台灣經濟 (Taiwan Economy) 的整體供應鏈韌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這不僅包括生產基地的多元化(可能需要考慮地緣政治與關稅優惠等更複雜因素),也涵蓋了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握、人才的培育、能源的穩定供應、以及數位基礎設施的強化。透過這次川普關稅 (Trump Tariffs) 危機的應對過程,台灣正試圖進行一次壓力測試,找出經濟體質的弱點並加以補強,加速必要的產業轉型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這種著眼於長線佈局的戰略耐心,或許無法立即化解眼前的所有難題,但卻是確保台灣在未來全球經貿變局中,能夠持續穩健前行的關鍵所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