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 黃振綱】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投下的「對等關稅」震撼彈,不僅對台灣本土直接出口的產品課以高達32%的重稅,其影響範圍更如「無差別掃射」般,將戰火延伸至台灣紡織成衣業者多年來精心佈局的海外生產基地,特別是東南亞的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根據最新消息,這些被台廠視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降低生產成本的「避風港」,在此次關稅風暴中竟也無一倖免,同樣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甚至部分國家的稅率比台灣更高。這使得台灣紡織業過去近十年來,為因應中美貿易戰、追求供應鏈韌性而執行的「中國+1」或「南向」分散策略,幾乎一夕失靈,讓投入巨資設廠的業者措手不及,面臨前所未有的營運危機。
回顧過去,台灣紡織成衣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以優異的研發能力與生產管理,贏得Nike、Adidas、Lululemon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信賴。然而,面對先前中美貿易摩擦及中國大陸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包括成衣代工龍頭儒鴻、聚陽在內的大廠,紛紛將產能大規模移轉至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試圖透過多元生產基地來分散風險,並滿足品牌客戶要求。這些海外基地一度被視為台廠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支柱,也是法人評估其營運前景的關鍵指標。
然而,此次川普政府祭出的「對等關稅」邏輯,顯然打破了過去的遊戲規則。無論是基於最終產品的品牌歸屬、企業的國籍認定,或是更廣泛的進口門檻設定,其結果都導致這些設立在第三地的台商工廠,其輸往美國市場的產品同樣受到高關稅的衝擊。這意味著,單純將生產線移出中國或台灣本土,已無法有效規避此輪關稅壁壘。這對在越南、印尼等地擁有龐大產能的儒鴻、聚陽等指標性大廠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不僅過去的投資效益面臨重新評估,更使其陷入了進退維谷的戰略困境。相較之下,少數如廣越般,除了東南亞外,在約旦等享有對美加免關稅優惠地區設有產線的業者,反而意外成為此波關稅亂流中的潛在受益者,其約旦廠產能已接近滿載,更凸顯了「二次分散」、尋找真正避險地的急迫性。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風暴,不僅宣告了傳統南向分散策略的侷限性,更可能迫使台灣紡織業的全球佈局,面臨一次痛苦但必要的「打掉重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