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為提升纖維藝術的時代感與文化定位,台中市第八屆纖維創作獎頒獎典禮日前在纖維工藝博物館舉行,這看似是一場藝術展覽、一次獎項頒布,但其實透露的議題遠比一個展場的熱鬧更深刻。這項以「纖維」為核心的徵件競賽,能夠走到第八屆,不僅反映台中在文化政策上的長期布局,也反映全球創作與工藝思潮的變化:讓藝術創作重新回到材料、回到手、回到身體與世界的關係中。在以科技創新與產業邏輯推動社會發展的當下,這項獎項的持續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時代批判與文化答案。
今年的首獎作品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只是技巧層次高、形式語言成熟,更因為它們所傳遞的「創作命題」,正映照著當代社會的焦慮與渴望:我們要如何在快速變動、資源壓力、環境危機、信仰游移的世界中,重新拾回連結、扎根與自我理解。
范郡琦以羊毛氈濕氈技法創作的《珊瑚幾何形式》,從台灣曾被稱為「珊瑚王國」的自然記憶出發,透過幾何語彙解析珊瑚生長的秩序,試圖重構人與海洋的接觸關係。在海洋生態因過度開發與環境汙染受到衝擊的今日,這件作品訴說的並不是「懷舊」,而是面對:面對失落的環境、面對已被稀釋的地方敘事、面對人類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創作的背後,是一種「重新理解自己身在何處」的企圖。
另一件來自香港藝術家黃少思的《From Thrive within the Soul》,則以熱熔膠構築出如菌絲體般的透明禮服。在一般大眾的日常想像中,熱熔膠是廉價、工具性、甚至是工業輔助材料,然而在作品中,它被重新定義為可繁衍、生長、連結的「生命象徵」。黃少思以此隱喻信仰、脆弱、與人內在的生成力量,作品的力量來自它的「反常識」:原來看似微弱與不起眼的材料,也可以成為與靈魂對話的橋樑。
這兩件作品共同指向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重新理解材料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情感與倫理意義。這不僅是藝術語言的轉向,更反映一個重要的社會訊號。當全球供應鏈、工業製造、消費快速更新的模式持續推動,人們對物的感受正在變得輕薄而短暫。但纖維工藝是一個需要時間、手感與身體參與的領域,它要求「慢」。而在一個所有事都催促著「快」的時代,這個要求本身就具有反抗意味。
也因此,本屆評審強調「技藝之外的情感表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單純炫技的作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已不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真正重要的,是作品如何回應時代、回應社會、回應創作者自身。這也呼應了評審召集人粘碧華所說:「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這句話經常被引用,但在這裡,它不是口號,而是一個面對現實的要求:藝術不是逃離,而是回答。
值得關注的還有策展方向「取之於自然,用之餘創造」。這句策展語,除了呼應永續生產的語境,更點出另一個關鍵:材料不只是媒介,也是敘事。當創作者重新思考如何使用纖維、如何編織、如何構築表面與結構的關係,他們同時也在重新書寫人與自然、人與物質社會之間的關係網絡。這種思考不再是單一藝術領域內的議題,而是當代整體文化哲學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看,台中市纖維創作獎的重要性不在於競賽本身,而在於它所逐漸累積的文化定位:它不是「手工技藝的保存」,而是「材料思維的未來性建構」。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會將其推向國際化品牌化,其實不單是推廣,更是試圖讓台中在世界藝術鏈中,重新定義「亞洲手工藝」的敘事語言。
總結來說,纖維創作獎所展現的並不是單純的工藝美學,而是當代生活世界的一面鏡子。作品中的纖維、菌絲、珊瑚、手感、結構、織理,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正在面對的現實:生存、連結、消失、重建。這項獎項之所以值得被看見,是因為它正在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藝術文化不是逃離,而是對生活的回答!文明也不是靠速度堆砌,而是靠纖維一線一線連結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