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在地品牌的創意,若只是被擺上展台,仍然只是「地方風景」;唯有當設計轉化為產業、文化,成為地方產業經濟動能的時候,它才真正構成「城市競爭力」的一部分。台中市政府近期於國家歌劇院舉辦的「TCOD台中原創」快閃展售會,正是一場結合文化創意與城市經濟戰略的實驗。展期自2025年11月4至23日,展出範圍從工藝設計到生活器物,試圖以「設計力」說服消費者,嘗試用「地方創新」再定義「台中品牌」的未來。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設計不只是美感,而是產業鏈的試煉

台中「TCOD台中原創」的品牌計畫,從表面上看是一場文創展售,但深層而言,它其實是地方「產業升級」的一次嘗試。展售的商品涵蓋居家擺飾、個人配件與飲食文化,乍看琳瑯滿目,其實背後呈現的是城市在製造與創意之間尋求新平衡的努力。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這種「文化製造」的概念,並非單純追求藝術美感,而是透過設計語言重塑地方工藝價值。舉例而言,以林之助《春意》為靈感打造的「有田燒筷架禮盒組」,結合日系陶藝與本地美學,不僅入選「TCOD台中原創」,更獲英國Future Art & Design Award肯定;這是國際市場對台中工藝「可出口性」的直接回應。換言之,文化不再只是城市的軟實力,而是能夠出口導向的「潛力產業」。

這樣的轉化並不容易。當製造業逐漸外移、成本壓力加劇,台中市政府若要讓工藝重獲市場,就必須讓「美」回到「產值」的討論。從這個角度看,「TCOD台中原創」的關鍵不只是展售成功,而是如何讓這些作品形成「可規模化」的產業邏輯。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文化設計的第二層意義:技術與信仰的交會

在展覽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融合傳統信仰或地方記憶的創作。LIMore樂思摩的「時光跡」以信仰意象融入時鐘設計,獲得德國iF設計獎;而「C&S design」以懷舊糕點為靈感推出《龜龜米果杯墊》,「魚魚香石」則以永續材質重塑童年味道。這些案例顯示,設計的力量不僅在外觀,而在於它如何讓傳統重新回到當代生活。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這種文化轉譯,其實是地方經濟的一種隱性再生。過去的台灣手工業常陷於「懷舊消費」的定位,市場侷限於節慶或觀光;而現在透過設計,傳統信仰、糕點記憶、香氛文化…等,都被賦予了新的使用場景。這種「功能化的記憶」轉換,正是文化產業能長期生存的關鍵。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同樣,像「森下樹」結合台灣山林大理石與皮革材質的創作,也揭示了工藝與環境倫理的連結。當設計者強調永續材質與在地素材時,他們其實在建立一種「地方價值鏈」——不靠外來供應、不依賴低價代工,而是讓地方自然資源成為文化經濟的底層支撐。這樣的文化經濟邏輯,值得政策層面進一步系統化支持。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從「展覽」到「生態系」:台中文創的制度挑戰

但問題也在這裡。當台中市政府強調「品牌快閃」與「通路拓展」時,我們必須問:「台中原創」的下一步是什麼?「快閃展售」雖然可以製造話題、推廣品牌,但若沒有穩定的生產體系與通路布局,它終究難以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動能。

事實上,「TCOD台中原創」自今年8月參與台灣文博會以來,已顯示出地方文創品牌的潛在能量。然而,台灣文創產業長期存在的結構問題仍未解決:設計者缺乏中期資金支持,品牌無法量產,通路多屬短期合作。當文化政策過於偏重「展覽」與「形象」,而忽略「生態系」建構時,「台中原創」便將淪為城市行銷「短期煙火」的宿命。

我們需要思考,「台中原創」是否能像科技新創一樣,建立加速器機制與資金回流制度?如果沒有,許多設計師仍將困在「創作一時,量產無門」的困局。文化經濟不能只靠補助與展售,它必須有市場結構與金融支撐。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工作坊的意義:從「觀賞者」到「參與者」的城市文化

此次活動安排多場手作工作坊,如絨花工藝、環保摺紙與3D列印陶瓷體驗…等,這不僅是附加活動,而是一種文化教育的實驗。讓市民親手參與、從製作理解材料與美學,才是建立文化認同的起點。

尤其像「益采工坊」以3D列印導入陶藝製作,講述「都市礦」的循環再利用理念,這種設計教育的轉向具有政策象徵性。它說明「原創」不再只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所有城市居民都能參與的生活實踐。這樣的轉變,可能是「台中原創」能否真正形成文化底蘊的關鍵。

然而,文化體驗若要成為產業培育的一部分,仍需制度化。例如設立「設計教育實驗基地」,讓設計者、學生、市民共享資源,持續轉化知識與創意。這樣,文化就不只是展覽活動,而是城市治理的長期工程。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地方設計如何走向國際?

台中市文化局強調,部分「台中原創」TCOD品牌如《NONAGON烘豆器具》已隨台中市政府觀光團赴韓參展,代表「台中原創邁向國際」。這固然值得肯定,但我們也必須冷靜分析:出口只是起點,品牌的全球化關鍵在「可持續的品牌語言」。

歐洲的芬蘭、北歐國家在文創品牌發展上,早已建立「國家級設計認證」制度,協助地方創作者透過統一識別與設計品質保障進軍國際市場。台中若要複製這條路,就必須從城市品牌管理出發。現階段的「台中原創」TCOD雖能代表台中的城市創意,但若缺乏一致的品牌敘事與國際市場策略,它的能見度仍會被消費周期掩蓋。

我們也該思考,如何讓地方設計融入國際供應鏈。例如結合永續材料、碳中和製程、在地工藝的標章制度,建立與ESG相連的文化品牌價值。當文化產業能與永續經濟並行,它才真正走出補助型的命運。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設計經濟的城市願景

「台中原創」這場快閃展售,象徵台中城市文化戰略的新階段——從單純的文化展示,走向產業結合與國際接軌。它展示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文化自立」的可能性。

但正如桑默斯批評美國短視的經濟政策時所言:「問題不在於政策的初衷,而在於它能否真正改變結構…。」同樣地,「TCOD台中原創」的挑戰不在於展售會辦得好不好,而在於它能否成為一個長期可複製、可投資的文化經濟平台。

當設計成為城市經濟語言、當工藝能連結市場、當文化不再被視為「非經濟活動」,那麼台中將不只是「設計之都」,而是一個以「文化創新」為核心驅動的永續城市。真正的「原創」,不在作品,而在產業鏈創新、創富的結構設計,這才是「台中原創」長遠都要面對的課題。

台中品牌創新升級? 「台中原創」考驗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