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當一座城市新設一間美術館,最該被問的問題,應該不是去問「展覽好不好看」? 而是該問「它為什麼要存在」? 臺中市立美術館(綠美圖)自2025年10月28日啟動試營運,2025年12月13日即將正式開幕,推出首檔開館大展「萬物的邀約」。從策展陣容到建築語彙,這場藝術事件的背後,其實是臺中對「文化競爭力」的一次集體實驗。它既是座「文化藝術館」,更像是一場城市經濟與文化治理的公開測試。
從建築到策展:城市軟實力的壓力測試
臺中「綠美圖」的試營運,以一連串活動鋪陳開館氣氛:夜間燈光秀、寫生馬拉松、SANAA講座、國際論壇……這些安排,看似藝術慶典,實則是臺中城市的行銷策略。每一盞燈光、每一場論壇,都是「公共文化投資」的象徵性支出。台中市政府不只是在辦活動,而是在宣告臺中準備以文化作為城市經濟的下一個引擎。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台灣各縣市爭相打造「地標級美術館」時,文化設施是否真的能帶動經濟動能?國際經驗告訴我們,若文化館所停留在「硬體的驕傲」而缺乏長期的文化內容經營,最終將變成耗費鉅資的「城市紀念碑」。臺中若要避免這種命運,關鍵在於如何將「綠美圖」與在地藝術生態鏈做接合,而非僅成為觀光打卡點。
從地方藝術史出發:文化治理的深層邏輯
「綠美圖」開館展「萬物的邀約」由「綠美圖」策展團隊聯合三位國際策展人共同策劃,邀集來自20國、超過70位藝術家,涵蓋24件委託創作與多媒材形式。這樣的策展規模堪稱宏大,但其核心意義在於「臺中如何定義自己」。展覽納入林之助、王清霜、李仲生、林星華…等台灣中部藝術家的代表作,回溯地方藝術史,讓新「綠美圖」美術館不只是全球化的展場,也是一部屬於台灣中部的文化自傳。
這樣的策展邏輯,透露出文化政策的轉向:由「借景國際」走向「在地自述」。臺中文化局長陳佳君指出,「綠美圖」開館展覽以五個子題思考人與萬物、環境的關係,試圖讓藝術「走入社區和生活」。這樣的理念,雖符合當代「文化永續」趨勢,但挑戰也在於執行力──如何讓藝術不只存在於白牆與聚光燈下,而能滲入教育、環境與地方產業中。
藝術的經濟學:從「創造美感」到「創造價值」
「綠美圖」的開幕,不只是台灣的文化盛事,更是一個經濟現象。根據英國文化經濟學者薩克斯比(John Howkins)的研究,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在於「符號的經濟效益」──當城市被視為有創意、有文化氣質,其吸引力會轉化為人流與資本。臺中市政府顯然理解這個邏輯。
然而,在台灣文化產業的投資報酬率並非短期可見。若臺中市政府過度依賴「活動經濟」或「節慶熱度」,就會陷入「文化泡沫」:藝術成了城市的行銷素材,而非文化的生產基地。真正的挑戰是,「綠美圖」能否成為「長期創造知識與價值的基礎設施」,而不只是「拍照好看的空間」。
共生、多元與包容:理想與現實的交錯
此次展覽的主題「萬物的邀約」,強調共生與多元,展出包括原住民藝術家余欣蘭、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以及印尼紙月亮偶劇團與和平區博屋瑪國小的跨文化合作。這些案例確實體現「文化平權」的理念,也呼應全球文化治理的趨勢——由中心轉向邊陲,讓地方與少數族群成為敘事主體。
但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綠美圖」這樣的「包容性策展」仍有兩個風險。其一,若缺乏制度性支持,這些合作容易淪為短期的象徵性演出;其二,文化多元若僅被用作「展覽題材」而非「治理原則」,仍難改變資源分配的不均。簡言之,「包容」不能只發生在展場內,也必須落實於預算分配與教育政策之中。
國際化的雙面刃:全球視野與在地自主的張力
從國際陣容來看,「綠美圖」確實展現了全球視野。古巴裔美國藝術家安娜・曼迪耶塔以身體探索自然與女性力量;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以詩意影像描繪人與動物的連結;趙無極的抽象筆觸象徵東西融合。這些作品的確提升展覽層次,也讓臺中躍上國際藝術地圖。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另一面是「文化依賴」。當地方展覽過度仰賴國際名家背書,是否會壓縮在地創作者的空間?這是一個許多亞洲城市都曾面臨的矛盾。若地方文化被國際話語框架主導,長期下來,城市將失去自身敘事力。臺中若要避免重蹈「他者化的現代化」之路,必須在全球展覽與地方文化之間找到平衡機制——既能對話世界,又不被世界定義。
從「看展」到「共創」:城市文化的下一步
近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文化政策都朝「參與式文化治理」邁進。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成功的關鍵,不只是展覽,而是如何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臺中的「綠美圖」若要成為真正的城市地標,也需從「看展的空間」轉變為「共創的平台」。
例如,臺中擁有豐厚的工藝基因與藝術教育資源,若能以「綠美圖」為中樞,串聯在地工藝坊、設計學院與社區美學活動,形成文化網絡,將比單一展覽更具經濟與社會價值。藝術不只是被展示,而是被共創、被參與、被再生產。這才是「文化永續」的真正意涵。
文化投資的長期報酬:從象徵性資本到社會信任
布迪厄曾說,文化資本是社會信任的基礎。當台中市民相信文化能改變生活方式,台中市政府的文化政策才會有真正的支持性的民間力量。「綠美圖」的開館,或許可以視為臺中公共文化治理的轉折點——從硬體建設轉向文化信任的建立。
但信任無法靠建築形象累積,而需透過長期的公共參與、透明的預算管理與專業自主。換言之,「綠美圖」若要成為臺中的文化靈魂,而非政治成就的象徵,就必須讓藝術機構回歸專業與公民社會的共同治理。否則,即使「綠美圖」的館藏再豐富,也只會成為另一個「漂亮但冷漠」的建築。
當藝術成為城市的經濟學
「綠美圖」的出現,是臺中文化經濟策略的一個關鍵節點。「綠美圖」標誌著城市從工業經濟邁向知識與文化經濟的野心。然而,「綠美圖」這座美術館能否帶來真正的文化再生,最終取決於它是否能改變城市的「思考方式」——從看藝術,到思考人與自然、城市與生活的關係。
若台中市政府能以「綠美圖」為起點,逐步形成以藝術為核心的社會創新體系,那麼這不僅是文化工程,更是一種文明的投資。反之,若只停留在活動與形象的層次,那麼再多的光影,也只是城市的短暫幻覺。真正的文化競爭力,從來不在建築外觀,而在於公民心中的那份「願意參與美好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