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台中市第24屆「金手獎」頒獎典禮日前甫落幕,18家製造業企業脫穎而出,舞台上閃耀著地方產業的光芒。「金手獎」被譽為「臺灣經濟界的奧斯卡獎」,見證了台灣中小企業的創新與堅韌,也象徵著城市經濟的持續動能。然而,在掌聲與鎂光燈之外,這場盛會同時折射出台灣製造業的深層困境:當外部競爭升高、淨零轉型壓力加劇,這些企業是否仍能在榮耀之外,找到長期可持續的生存之道?這是台灣地方產業政策必須誠實面對的課題。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從「台中製造」到「城市品牌」:榮耀的累積與象徵

台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林育鴻在典禮上指出,「金手獎」企業是「台中產業精神的最佳詮釋者」。這句話不僅是對得獎企業的肯定,也是一種政策敘事的再現。二十四年來,台中從精密機械王國轉型為多元製造重鎮,工具機、食品、金屬零件與電子代工…等產業構成完整的供應鏈,支撐著台灣中部經濟的強韌底盤。據台中市政府統計,台中已連續十八季在台灣六都經濟指標中至少維持四項以上冠軍,這種「數據式榮耀」的延續,使「金手獎」不只是獎項,更像是一種集體的地方經濟信仰。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但問題在於,「金手獎」榮耀能否真正反映結構性的競爭力?當製造業獎項逐年增加、台灣企業規模卻多停留在中小層級時,「金手獎」的象徵逐漸從「突破創新」轉為「堅守現狀」。換言之,「金手獎」表彰的,不僅是技術能力,也是一種在結構性侷限中仍能生存的韌性。這種韌性固然可貴,卻也可能成為不願轉型的安慰藉口。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從「隱形冠軍」到「成長極限」:中小企業的兩難

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在致詞時提到,台中的製造業讓「Made in Taichung」成為品質保證。這句話真誠而令人感動,但若從經濟學視角觀察,這樣的口號背後也潛藏著「成長極限」的現實壓力。台中多數「金手獎」企業屬於家族型中小企業,資本有限、國際行銷能量不足、研發投入比例偏低。這些企業雖能靈活應變外部變局,卻也容易陷入「代工依賴」與「技術模仿」的循環。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全球供應鏈的變動正快速改寫遊戲規則。美中科技競爭、美國關稅政策調整、東南亞製造崛起,都在削弱台灣傳統製造的成本優勢。當「隱形冠軍」必須面對淨零轉型、智慧製造與勞動力短缺三重壓力時,僅靠地方榮譽與政策補助,恐怕不足以支持長期競爭力。正如經濟學者桑默斯在談美國製造時所言:「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取決於它是否能在變動中創新,而非在穩定中自滿。」這句話對台中而言,同樣適用。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金手獎的「雙重功能」:榮譽制度與政策工具

從政策角度來看,「金手獎」不僅是一項獎勵機制,也是一種產業治理工具。它透過選拔與表揚,形成產業內的「激勵效應」,引導企業朝創新、品質與社會責任方向發展。然而,當「金手獎」獎項的象徵意義超過實質政策影響時,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榮譽泡沫」。過度依賴表彰制度而非結構改革,會讓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停留在「被表揚的進步」而非「制度化的進步」。

台中市政府強調,「金手獎」企業不僅追求經營績效,也致力於社會價值的實踐,包括智慧製造、淨零轉型、公益回饋…等方向。這固然值得肯定,但也揭露出一個現實:政策鼓勵的方向愈來愈廣,資源分散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當每一家企業都要同時兼顧環保、數位與公益,政府資源的配置是否仍能發揮槓桿效果?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經濟治理」問題。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政策與結構的矛盾:當「地方獎項」遇上「全球競爭」

台中「金手獎」的誕生,源自地方政府對產業的高度重視,也反映出一種「自下而上」的經濟治理思維。然而在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地方榮譽與國際競爭之間的落差愈來愈大。當東協國家以低稅率與低工資吸引投資,歐盟則以碳關稅與永續標準重塑貿易規則,台中製造若仍以「傳統技術群聚」為主體,終將被「邊緣化」。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捷運藍線、中科園區擴建、國際會展中心啟用,這些建設確實為城市帶來新動能。但若沒有同等強度的「技術政策」與「產業升級戰略」,基礎建設的紅利終將被短期化。投資硬體容易,重塑生態困難;打造廠房快速,培育人才緩慢。當城市經濟競爭進入「軟實力時代」,「金手獎」若仍停留於表彰層次,將難以應對全球市場的激烈變化。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永續挑戰的下一步:從個體榮耀到系統競爭力

台中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指出,「金手獎」見證企業「從經營績效到社會責任」的進化。這是正確的方向,但要從榮譽走向永續,仍需三項具體策略 :

其一,建立「地方創新平台」,讓中小企業能共享研發設備與數位轉型資源,降低創新成本。

其二,推動「碳中和供應鏈」,協助企業在淨零政策中建立市場優勢,而非被迫應付。

其三,強化「人才留用機制」,讓青年技術人員願意留在台灣中部產業,而非流向台灣北部或海外。

這三項看似平凡,卻是未來十年台中能否維持製造領先地位的關鍵。否則,再多的「金手獎」,也難以撐起下一個產業時代。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從「金手飛揚」到「產業再造」:結構性改革的呼喚

金手獎得獎協進會理事長郭元瑾強調,要讓「金手飛揚,傳統不朽」。這句話充滿情感,也道出台灣中小企業的矛盾心態——希望傳承經驗,又擔心失去根基。事實上,傳統與創新的張力,正是台灣產業升級的核心問題。沒有傳統的技術積累,創新無從而生;但若只固守傳統,創新又無法萌芽。政策若不能引導企業跨越這道心理與資本的雙重門檻,地方經濟的升級將永遠止步於「比賽中的進步」。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並非靠更多的頒獎典禮,而是靠制度化的創新環境。當地方政府將「金手獎」視為城市品牌的一部分,就更應思考:下一個十年,「金手獎」這個獎項是否能成為「政策實驗場」,讓企業在榮譽之外,也能獲得制度支持、技術導引與國際鏈結。唯有如此,「金手獎」的光芒才能真正照亮城市的未來,而非僅在頒獎那一刻閃耀。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榮耀可以延續,但結構必須更新

「金手獎」的24年,就是台中產業發展的縮影,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中小企業的榮耀與焦慮。榮耀來自於堅持與努力,焦慮則來自於變局與挑戰。當城市競爭進入全球化的後半場,唯有結構性創新與政策整合,才能讓「金手獎」不只是象徵,更是推動台灣城市邁向永續的真實力量。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金手獎」的獎項可以頒發每年,但「產業升級」的窗口卻不會永遠開著。這正是台中在下一個「金手獎」之前,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中小企業成長極限與永續挑戰 ? 「臺灣經濟界奧斯卡獎」隱憂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