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 黃振綱】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4月份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總額年增率達8%,優於市場預期,展現經濟韌性。儘管對美國出口大幅下滑21%,但對東協(ASEAN)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強勁增長,有效抵銷了單一市場的衝擊。此數據凸顯中國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及地緣政治壓力下,貿易多元化策略的初步成效。報導深入分析出口增長的結構性因素、重點區域市場表現,以及電動車、太陽能等新興產業對出口的貢獻,並探討未來全球供應鏈格局下中國出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此表現亦可能影響未來數月的貨幣政策及產業扶持方向,值得持續關注。
整體出口優於預期 經濟顯露初步回穩跡象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於五月初公布的數據,2025年4月份全國出口總值(以美元計)達到約295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0%。此表現不僅顯著優於部分市場分析師先前預估的持平或小幅增長,也扭轉了3月份出口意外萎縮的態勢,為觀察中國經濟是否擺脫年初的疲軟帶來一線曙光。進口方面同樣呈現增長,年增8.4%,顯示內需亦有回溫跡象。整體貿易順差雖略有收窄,但出口的強勁反彈無疑為穩定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注入了更多信心。分析指出,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全球對特定中國商品的需求依然存在,加上中國政府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如加速出口退稅、優化跨境結算等,可能已開始發揮作用。
🔗 AI 浪潮席捲台灣!職缺年增11%鬧人才荒 關鍵技能成職場新寵兒
對美出口大幅萎縮 凸顯單一市場風險
美國市場需求降溫與貿易壁壘影響
然而,在總體數據亮眼的同時,細分數據揭示了隱憂。4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年減幅度高達21%,延續了近一年來的下滑趨勢。此現象反映了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首先,美國國內為抑制通膨而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已對消費需求產生抑制作用,特別是對非必需品的進口需求減弱。其次,持續存在的中美貿易摩擦,包括關稅壁壘以及美國推動的「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供應鏈重組策略,正逐步改變企業的採購佈局,部分訂單可能已從中國轉移至墨西哥、越南等其他國家。再者,地緣政治的緊張氛圍也讓部分美國企業在採購決策上更趨保守,尋求降低對單一供應來源(中國)的依賴。
對中國相關產業的挑戰
對美出口的持續下滑,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產業,如傳統勞力密集的玩具、紡織服裝,以及部分電子零組件產業構成了顯著挑戰。這些產業需要加速轉型升級,或更積極地開拓新興市場,以分散風險。部分外向型企業可能面臨訂單減少、產能利用率下降的壓力,進而影響就業穩定。
東協與新興市場崛起 貿易多元化成效顯現
東協躍升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關鍵支撐
相較於對美出口的頹勢,中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在4月份表現十分搶眼,年增率預計超過15%(具體數據待官方細項公布確認),延續了近年來的強勁增長態勢。東協已穩固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的深化得益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以及中國與東協國家在產業鏈上的高度互補性。許多中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東協國家,形成了更緊密的區域內供應鏈合作,這也帶動了中間品和資本品的出口。
一帶一路」市場潛力釋放
此外,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也保持了較快增長。這些新興市場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設備、機械以及消費品的需求,為中國出口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這顯示中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的貿易多元化策略正在逐步落實,透過深化與東協、中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有效緩解了對傳統歐美市場依賴度過高的風險,提升了整體出口結構的經濟韌性。
新興產業出口貢獻提升
從出口商品結構來看,雖然傳統商品仍佔據重要份額,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持續成為出口的亮點。儘管近期歐美等國對中國電動車等產品發起貿易調查或設置壁壘,但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依然強勁,特別是在東南亞、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市場廣受歡迎。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比重的提升,有助於優化中國的出口結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經濟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向、以及潛在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都可能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影響。特別是與美國的貿易關係,短期內恐難有根本性改善。然而,中國龐大的製造業基礎、相對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在新能源、數位經濟等領域的積極佈局,仍為其出口提供了基本支撐。持續深化與東協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將是中國維持出口穩定增長的關鍵策略。4月份的數據提供了一個審慎樂觀的信號,但經濟復甦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