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報新聞/鄒志中特稿)   日前甫落幕的臺中市C據點長照站成果發表會,以「樂齡動起來‧C點笑開懷」為主題,匯集數百名資深市民同台競藝,無疑為社區照護網絡描繪一幅充滿活力的溫馨景象,甚至有百歲人瑞阿嬤親身參與,實踐「在地老化」的崇高承諾。然而,在這些振奮人心的表象之下,我們必須進行一場平實直白的批判性分析:臺中市以及台灣各縣市政府所展現的積極佈建,究竟是臺灣長照體系的堅實堡壘,抑或是正在不斷擴大的財政與社會黑洞?

截至今年,臺中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已逾四十九萬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點一,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描淡寫的數字,它已經敲響了國家級的警鐘,預示著一場巨大而複雜的資源分配與世代正義挑戰。地方政府試圖透過增加據點數量來應對,但這種短期的、數量上的「進步」,是否已足以掩蓋長照2.0政策在根本上的財政邏輯矛盾與社會成本轉嫁,正是我們此刻必須深入剖析的核心論點。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地方實踐的光環與陰影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洋洋灑灑地列出了其社區照顧體系的豐碩成果。截至2025年9月,長照據點數量已增長至1,957處,相較於2017年,成長幅度達到一點五倍,展現出地方政府在面對高齡化浪潮時的積極態度。這些據點的組成結構,從複合型的A據點、專業化的B據點,到最基層、最貼近鄰里的C據點,形成了一個看似完整的照護金字塔。特別是C據點,它透過提供健康促進、共餐服務、延緩失能課程,讓健康、亞健康乃至失智初期的長輩,能夠安心地走出家門、建立人際網絡,重拾對生活的自信。但是,這種「數大便是美」的佈建哲學,其背後隱藏的資源失衡與質量缺口,卻往往被官方數據所忽略。我們必須反問:增加據點數量,是否等同於提升服務的實質品質?

事實上,C據點作為社區服務的「最後一哩路」,其運作高度依賴地方資源、志工熱忱與有限的政府補助。當我們看到百歲長者在成果發表會上展現活力時,我們必須同時關注,有多少潛在失能或中重度失智的長輩,仍在無法獲得足夠專業照護的角落等待?臺中市長者人口的增長率是結構性的、指數型的,而長照據點的佈建速度,無論號稱成長了一點五倍,在本質上仍是線性、甚至有天花板的。這種增長速度上的量變與人口結構變化上的質變之間的巨大落差,構成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鴻溝。它迫使地方政府必須不斷「美化」成果,以展現政策的成功,但對普通民眾而言,尤其對於那些必須辭去工作、在家全職照顧失能親人的中下階層家庭而言,他們所面對的,並不是歡樂的啦啦隊,而是沉重的經濟壓力與精神負荷。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財政永續性的結構性矛盾

臺中市長照據點的成功經驗,最終必須回到長照2.0的國家級財政設計上進行檢視。臺灣的長照服務,主要依賴於稅收和特定稅捐(如菸品健康福利捐、遺產及贈與稅)作為財源。這套被稱為「以稅收為基礎」的模式,在政策設計之初,就被許多專業經濟學者質疑其長期的永續性與財政紀律。長照2.0支出是一種剛性且隨人口結構穩定增長的長期負債,其預測性極高;然而,將其與浮動且不可預測的稅收和捐款連結,無異於將一個國家級的戰略工程,建立在沙灘之上。這正是政策背後的巨大矛盾:我們試圖用「小政府」的思維,來解決一個只有「大政府」才能承擔的社會責任。

讓我們使用具體的經濟邏輯進行分析:長照2.0服務的需求,會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全面高齡化而穩定暴增,這是既定的事實。而目前所依賴的財源,即便菸捐與遺贈稅在短期內有所成長,其每年的預算規模,離臺灣面對數百萬計需要國家幫助的失能、失智人口所需的總額,仍有巨大的差距。

事實上,這種財源結構讓政策效果表面上可行,但實際上效果有限。當政府必須不斷在總預算中「挖東牆補西牆」來填補長照缺口時,等同於排擠了其他重要的公共投資,例如:基礎建設、教育或產業升級。這是一種隱性的世代轉嫁,政府今天用歡樂的C據點成果來展示對長者的溫情,但明天的青壯年世代,卻必須以更高的稅負或更差的公共服務品質來承擔代價。長期下來,這種財政上的短視,將實質性地削弱臺灣的總體經濟實力。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社會成本的隱形:誰是真正的照護者?

當我們深入探討C據點所強調的「在地老化」承諾時,必須揭示其最尖銳的社會成本:照護勞動力的市場失靈。臺中市在短時間內增加了數百個據點,但服務的人力從何而來?長照2.0的理想藍圖,仰賴於一支專業化、穩定且受到合理報酬的照護人力。然而,現實情況是,臺灣的長照工作者面臨的是低薪、高壓、低社會地位的困境,導致流動率居高不下。這直接導致了政策最終必須回歸到最原始、最沒有成本的社會安全網——家庭照護。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在地老化」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異化成了「在地家屬照護」。數百萬計的家庭因此將一名甚至多名女性(女兒、媳婦或妻子)綁定在家庭之中,辭去原本的工作,成為無薪或低薪的家庭照護者。這是臺灣勞動力市場中一筆巨大的、未被計入GDP損失的隱形成本。這些中下階層家庭,本就面臨生活困難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夾擊,如今又被政策的無力所迫,失去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這不正像當初那些投票給承諾「改變現狀」的政治人物的貧窮百姓嗎?現在,改變來了,但改變的不是他們的生活變好,而是家庭經濟比以前更糟糕,而且還要面臨失智長輩的照護壓力。這就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必須尖銳指出的矛盾:長照2.0的「成功」,是用無數家庭的經濟犧牲所換取的。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美國著名經濟學者、前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經對某項不負責任的政策在報上撰文說:「我第一次為我的國家感到羞恥!」。雖然我們在此處沒有如美國大規模的財政政策般極端的案例,但面對長照2.0的財政與社會成本轉嫁,我們同樣必須以批判的語氣發出警告:這種仰賴家庭隱形補貼與不穩定稅收的長照模式,正在動搖臺灣社會的根基。表面上,我們在C據點跳著樂齡啦啦隊,實質上,我們正在剝奪下一代人的經濟機會與婦女的勞動參與權。這不只是衛生醫療問題,更是國家經濟戰略的失誤。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長期戰略分析:保護主義與自由競爭的對比

長照2.0體系的困境與其說是缺乏資源,不如說是缺乏長期競爭力思維。當一個國家面對人口結構的巨大挑戰時,只有透過效率、創新與市場化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長照2.0的思維,類似於經濟學中的保護主義策略:政府試圖透過行政力量,以「布建據點」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在一個受保護的體系內解決問題。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受保護慣了的產業或體系,最終都是沒有好的下場!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反觀那些長照體系成熟、財政穩健的國家,他們多數採取了社會保險制,強制將風險社會化與世代共攤。這種模式迫使體系必須接受市場競爭與效率檢驗,服務提供者(A、B、C據點)必須隨時接受外來的挑戰與法規的約束,其服務品質與成本效益的成長,自然會比較高。臺灣的長照體系,現在正面臨一個關鍵的抉擇:是維持目前這種以行政命令和不穩定財源為壁壘保護的低效體系,期待它能自我完善?還是勇敢面對現實,走向市場化、保險化、專業化的道路?答案在經濟學的字典裡,從來都是非常明顯的。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一個經濟體,其長期競爭力取決於其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勞動力的充分釋放。長照2.0目前所展現的模式,正在做一件與此相反的事情:它將寶貴的財政資源投入到一個長期看來有巨大赤字的領域,同時將大量潛在的優質勞動力(家庭照顧者)排除在正式市場之外。在關稅壁壘保護之下的產業,長期下來其競爭力的成長將受到限制;同樣地,在財政黑洞和隱形勞動力補貼保護之下的長照體系,長期下來,其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也將受到嚴重限制。那些堅持現有模式的政策設計者,他們所希望的,或許只是眼前的政治穩定與短期的民意支持。至於臺灣未來的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其經濟結構將因長照負債而扭曲的事實,「長期競爭力」這幾個字,根本不在他們的字典裡面。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從溫情到責任的轉向

臺中市C據點的成功發表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長照2.0政策成敗的最佳窗口。這不僅是一個地方政府的衛生福利成果展示,更是一場關於國家如何面對人口結構與財政紀律的總體檢。我們看到地方的努力與長者的活力,但我們也必須直面背後的財政脆弱性、照護勞動力的市場失靈,以及對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家庭所造成的隱形經濟壓力。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必須將長照2.0視為一項長期、剛性的國家安全投資,而非一個可以透過臨時稅收和地方努力勉強維持的社會福利項目。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臺灣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必須從根本上調整長照2.0的財政邏輯。這意味著,必須建立一個強制性、社會共保的保險制度,確保長照財源的穩定性、充足性與世代公平性。只有將長照的成本公開化、透明化,並在所有世代之間進行合理分攤,才能真正釋放家庭勞動力,吸引專業人才進入照護產業,並讓地方政府的努力(例如:臺中C據點的布建…)不再是為了填補一個不斷擴大的黑洞,而是真正成為提升全民生活品質的有效工具。我們希望看到長者笑開懷,但我們更希望看到,這份笑聲不是建立在下一代沉重的經濟負擔之上。

是誰要為「在地老化」買單? 長照2.0溫馨假象與財政黑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