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黃振綱/越南綜合報導]-河內市政府正全力推動高科技花卉種植轉型,透過擴大溫室與網室種植面積、導入自動灌溉與光溫控系統,並將低產稻田轉作花卉專區,目標於2025年達到近8,000公頃花卉種植面積,其中高科技栽培區達500-700公頃。
根據河內農業推廣中心數據,全市現有逾3,000公頃花卉種植區,包括47個大型生產區覆蓋超過1,800公頃,分布於西湖、美林、丹鳳、常信、嘉林等區,高品質花卉栽培占比超過30%,蘭花、百合、菊花等品種已打入出口市場。
採用溫室技術的花卉農場年產值介於每公頃1,890萬至5,690萬新台幣,頂尖模式可達每公頃6,600萬新台幣,相較傳統露地栽培增益顯著。該計畫結合農業結構調整與氣候韌性農業,並串聯體驗觀光產業,標誌越南農業朝精緻化、品牌化轉型的策略企圖。
河內智慧花卉產業成效
- 47個專區輻射1,800公頃:西湖、美林、丹鳳、常信、嘉林等區已建立大型花卉產區,其中61家設施採用溫室與網室技術,溫室栽培面積達122公頃以上。
- 蘭花合作社創造百萬美元年收:Dang Hai合作社投資網室、溫室與自動灌溉系統栽培蘭花,年產近25萬株,年營收達100億越南盾(約40.3萬美元),雇用40名員工月薪達8百萬越南盾(322美元),並取得「Flora Viet Nam」品牌智財權保護。
- 稻田轉作創高值農業:Me Linh F-Farm將低產稻田改造為高科技蘭花農場,採用閉環控溫控光系統栽培逾5萬株蝴蝶蘭,產品在市場獲高價認可。
- 出口突破1億美元里程碑:越南農業環境部副部長Hoang Trung宣布全國花卉出口年營收已突破1億美元,蘭花、玫瑰、菊花為主力出口品項,全國花卉種植面積近45,000公頃,較2000年增長8倍。
河內花卉產業轉型挑戰與機會
- 高初期投資成本:溫室設備、自動化系統與品種研發需大額資金,農民與合作社呼籲政府提供優惠信貸政策與基礎設施補助。
- 品牌化與市場拓展困境:合作社與企業規模分散、缺乏統一品牌與產銷協調機制,市場需求預測不足導致產銷失衡。
- 農業結構調整與氣候適應:河內農業環境局計劃至2030年持續將低效稻田轉作花卉專區,利用河岸地發展花卉觀光農業,並與研究機構合作培育適應當地氣候與消費偏好的新品種。
重點觀察與決策提醒
- 台灣溫室技術與種苗業者能否切入越南花卉商機?
- 越南花卉出口破億美元對台灣花卉產業意味什麼?
- 越南農業觀光模式能否作為台灣農村轉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