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時報 司徒/臺北報導】「貝殼放大」舉辦十週年媒體發佈會,由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分享「十年集資影響力」與未來發展方向,並正式宣布全新公益推動計畫「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盼以群眾集資的能量,串聯企業、基金會與在地行動者,共同開啟下一個十年的社會創新里程碑。

本次活動獲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磊山慈愛社、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台灣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CSD 中國衛生材料、RC 公益創投、明怡基金會、廣藝基金會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共襄盛舉,亦吸引超過 300 家有提案需求的公益與文化團隊報名,形成企業與提案者深度對話的交流場域,展現臺灣在公益文化領域「資源共創、跨界合作」的集資新樣貌。
從顧問服務起步,貝殼放大逐步打造「群眾集資生態圈」,推動群眾集資成為臺灣社會共好的關鍵工具。包含:「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以促進產業共好為目的,肩負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的信任與責任,特別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內容與原創設計型專案;「貝殼好室」位於大稻埕街區的群眾集資實體展售空間,協助集資產品走入大眾生活。
林大涵表示:「十年前我們就相信,群眾集資是一種讓好事被看見的方式。今天我們看到不再只是單一專案成功,而是更多人願意一起讓產業變好、讓臺灣社會變好。」

貝殼放大於 2025 年首度提出「井與水模式」,以群眾集資為核心機制,串聯願意投入 ESG 的企業與基金會作為「資源方」,將原本一次性的行銷或 ESG 預算,轉化為能長期運作的公益支持系統。透過群眾集資專案行銷推廣,原本單一筆的投入得以被群眾定期定額的力量放大數倍,回饋給公益、文化與社會創新者,協助建立長期穩定的運作能量。
「井與水模式」由四個關鍵角色共同運作:企業與基金會「出資」,啟動專案與推廣內容;貝殼放大作為「造井」者,負責策略設計與執行,將一次性預算轉化為長期穩定的定期定額機制;群眾透過定期定額「儲水」,累積持續的支持動能;而提案方成為最終「取水」者,獲得穩定財源,得以將心力投入於服務與社會行動,而非疲於奔命籌措資金。
林大涵表示:「自今年推出『井與水模式』以來,已協助超過 30 家公益文化團隊建立自己的『井』。我們期許在 2026 年底前,能將這個模式擴展成『臺灣百井』,持續讓更多團隊穩健發展、讓需要被支持的人事物獲得更多關注。群眾集資不再只是捐款,而是一種文化行動,期待更多人能『一起參與、一起支持、一起推動改變』!」
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公關長潘守珮也分享:「我們基金會第三屆的募款達人活動,原本預算只有 240 萬、設定目標 1,800 萬,後來交給貝殼放大後,最終做到 2,300 萬。這個成果讓我們更相信,『井與水模式』確實是一個能成功、能長久的公益模式。明年第四屆,我們也會繼續與貝殼放大合作。」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分享:「基金會成立初期資金非常有限,很感謝 2018 年透過群眾集資的支持,我們得以完成第一次專案,成立齊柏林空間,展示珍貴的照片與影片,延續用數位典藏記錄台灣的初心。將募款交給貝殼放大,我們能專心投入本業,專注在文化與教育的推廣。」
活動尾聲,林大涵表示,接下來貝殼放大將持續深化「井與水模式」並拓展為「臺灣百井」,將企業、基金會、群眾與在地團隊緊密連結,形成可持續運作的公益文化生態系。他指出:「貝殼放大的下一個十年,不只是完成一個又一個專案,而是透過長期、穩定的支持,成為推動臺灣社會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更多警政時報報導
【獨家】租屋詐騙!?新北三峽闆娘租到「車庫偽店面」慘被坑! 房仲、房東聯手誤導?創業2個月被迫收攤 恐遭工務局罰款
《獨家》圤智雨驚爆黃明志約炮「娃娃」翁雨澄 鹹濕對話及照片獨家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