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新聞 李浩宇】柬埔寨近期對在當地設廠的台商帶來關稅震撼,不僅衝擊了個別企業的營運,更對台灣推動多年的「新南向政策」(New Southbound Policy)以及台商整體的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佈局敲響了警鐘。此事件凸顯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Supply chain restructuring)的大趨勢下,單一海外生產基地潛藏的貿易風險(Trade risk),迫使台商必須重新審視其在東南亞設廠(Southeast Asia manufacturing)的策略,思考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尋找更具韌性的發展路徑。
為何選擇柬埔寨? 成本、避險與區域佈局
回顧台商最初選擇前往柬埔寨進行海外投資的原因,主要包括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取得較易、柬埔寨政府提供的投資優惠、以及作為規避中美貿易戰初期對「中國製造」關稅壁壘的「避風港」。此外,佈局柬埔寨也被視為響應台灣「新南向政策」、深化與東協國家連結、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的一環。然而,近期的關稅事件表明,地緣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無所不在。
【相關新聞】震撼!特朗普關稅反噬自家人,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怒砍美國900職位!
關稅警鐘:單一海外基地風險暴露
柬埔寨的關稅風波,給所有進行海外投資的台商上了一課: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國家作為生產基地,都可能因該國與主要市場之間的貿易關係變化而承受巨大風險。即便該國本身勞動成本低廉、投資環境友善,一旦其出口產品遭遇主要市場的關稅壁壘,之前的所有成本優勢都可能化為烏有。這突顯了在進行全球佈局時,對地緣政治貿易風險進行前瞻性評估和管理的重要性。
供應鏈再思考:從「+1」到「+N」的必要性?
此次事件預計將加速台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方面的步伐。過去幾年流行的「中國+1」策略(即在中國之外再建立一個生產基地),可能已不足以應對當前的風險。未來,企業可能需要考慮更為分散的「中國+N」或「亞洲+N」策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多個生產據點,以分散風險、保持供應鏈的彈性。這意味著供應鏈重組將變得更加複雜,對企業的跨國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區域競爭加劇:東南亞各國的機會與挑戰
柬埔寨遭遇的困境,可能為其他尋求吸引台商投資的東南亞國家帶來機會。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都可能成為台商下一波東南亞設廠轉移或擴散的目的地。然而,每個國家也都有其自身的投資挑戰,如基礎設施成熟度、勞動力素質與成本、法規透明度、政治穩定性等。台商在進行新的佈局時,需要進行更為詳盡和審慎的評估,區域內的招商引資競爭也將更趨激烈。
總體而言,柬埔寨關稅事件是台商在全球化佈局中遭遇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挑戰的一個縮影。夾在美中貿易戰、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CPTPP)、以及各國產業政策變化的複雜棋局中,台商需要展現高度的智慧和韌性。如何敏銳洞察國際貿易風險,靈活調整海外投資策略,建立更具彈性和抗壓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將是決定其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