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禍猛於天災?緬甸啟示:建築、時機與次生災害如何決定震後生死

觀光旅遊|人禍猛於天災?緬甸啟示:建築、時機與次生災害如何決定震後生死|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蔡文傑

地震本身是無法阻止的自然現象,但其造成的災害規模,特別是人員傷亡數量,卻深受人為因素和社會應對能力的影響。從緬甸等國的地震災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地質因素外,建築抗震水平、地震發生的時機、次生災害的防範與應對、以及地震預警和社會減災措施的落實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震後的生死分野。這些因素提醒我們,防災減災不僅要認識自然,更要審視自身。


生命防線:建築抗震標準的重要性

在地震中,造成傷亡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建築物倒塌。因此,建築抗震設計和施工質量是保護生命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在地震頻發的國家和地區,如緬甸,如果缺乏嚴格的建築規範、或者規範執行不力、老舊建築未能及時加固、大量非正規建築普遍存在,那麼即使是中等強度的地震也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提升城市安全,必須從確保建築物的抗震韌性做起。

🔗 假日增多成本漲?工商界籲政府審慎評估衝擊 憂產業競爭力下滑


致命的巧合:地震發生時間的影響

地震來襲的時刻,往往也影響著傷亡的規模。深夜發生的地震通常更為致命,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室內熟睡,缺乏警覺和反應時間,更容易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內。而在白天,尤其是在工作或上學時間,雖然公共場所的倒塌可能造成集中傷亡,但人們相對清醒,且戶外活動的可能性增加,理論上逃生機會稍多。評估地震風險時,時間因素雖不可控,卻是理解災情嚴重程度的一個側面。


連鎖災難:次生災害的預防與應對

強震之後,破壞並不會立刻停止。次生災害往往接踵而至,並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更大的損失。例如,在緬甸這樣的多山國家,地震極易誘發大面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堵塞交通,掩埋村莊。若震央靠近海岸,則可能引發海嘯。城市中,燃氣洩漏和電線短路可能引發大火。水庫、橋樑等關鍵基礎設施的損毀也會加劇災情。有效的防災規劃必須包含對這些次生災害的預判和應對預案。


科技助力:地震預警系統的角色與挑戰

隨著科技發展,地震預警系統能夠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這短暫的時間足以讓民眾採取緊急避險措施(如「趴下、掩護、穩住」),讓高速列車緊急制動,讓工廠、醫院等關鍵設施採取應急措施,從而顯著減少傷亡和損失。雖然建立和維護有效的預警系統成本高昂,且需要廣泛的公眾教育配合,但其潛在的巨大效益使其成為現代減災措施的重要發展方向。


防災意識與應急響應:減輕傷亡的關鍵

除了硬體設施,社會的防災意識、應急預案的完善程度、以及災後迅速有效的應急響應能力,同樣是減輕地震傷亡的關鍵。包括定期的防災演練、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社區自救互救能力的培養、專業救援隊伍的建設、以及災後信息發布和資源調配的效率等。從緬甸震災的經驗教訓中,強化社會整體的防災韌性應是長期的重要課題。

返回頂端